近年来,我国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,取得显著成效。自2009年提出“感知中国”以来,物联网已被认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,大力推进其发展。在各级政府主导和产业界的努力推动下,产业高速增长,规模迅速扩大,成为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。
我国陆续实施了“物联网专项”、“强基工程”、“智能制造专项”等一系列产业政策,培育了不同体制的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等配套体系,促进了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与完善,推进了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,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目前,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芯片、元器件、设备、软件、系统集成、运营、应用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,并培育出一大批基础技术扎实、应用创新能力强、品牌优势突出、行业影响力大,市场竞争特色明显、人才聚集良好的产业龙头和领军企业。
形成物联网架构体系
物联网作为一种形式多样的复杂系统,涉及了信息技术自上而下的每个层面,具有产业链条长、涉及领域广泛、应用场景复杂等特征。围绕物联网架构搭建产业上下游协同关系,可带动产业链的整体发展。例如每个物体上都要加装一个甚至多个芯片,为集成电路、通信设备、传统制造业等关联产业带来发展新机遇。
从整体上来看,物联网可分为软件、硬件两大部分。软件体现了其思想理念、系统规模、功能定位、模式创新、方案内容等技术应用的灵魂,犹如人体血液一样,贯穿了整个物联网各个物理层。
硬件包括平台,由符合设计要求和功能的所有物理实体构件组成了完整的系统结构。我国基础研究集中在软、硬件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上,并将感知、传输、处理及信息安全列为关键技术创新工程。内容主要围绕微处理芯片、敏感元件与传感器、光通信、无线通信、计算机控制、多媒体、网络、软件等技术领域,取得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突破和成果。
业界普遍认为,物联网产业链最长,产业关系最复杂。其构成包括敏感元件与传感器、微处理芯片、网络服务、软件及应用开发、系统集成、应用设备供应、运营及服务、用户等7个环节。另外,在产业链中还有围绕着政府机构、行业监管者、科研机构、测试认证商、管理咨询服务商等市场应用及服务机构。目前,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物联网架构体系。
第一是敏感元件与传感器、微处理芯片提供商。主要有力敏、磁敏、光敏、气敏、声敏、温湿度、生物敏、RFID等各种类型的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和传感设备;微处理芯片提供商可分为各种类型的通信、微处理、存储、导航、模拟放大等芯片和模块的设计、封装、销售等,以及提供各种相关产品生产的设备制造厂商。目前,该领域的市场化能力、专业化技术水平,特别是在产业化规模生产的工艺技术和高端产品生产上,经过努力取得了较大进展。
第二是系统应用设备及产品生产提供商。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智能终端装置与设备、移动终端设备、专业化服务器、网络设施与配套设备,包括电子标签、读写器模块、读写设备、读写器天线、智能卡、交换器、路由器、中间件等系统集成提供商。目前,国内企业数量较多,但以中小企业为主。
第三是网络服务提供商。以固网和移动通信网为主,其他诸如互联网、电信网、广电网、专用网以及其他网络等,都属于物联网数据传输的支撑和服务提供商。目前,国内主要是移动、联通、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。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,结合集成电路水平的提升,未来会有更多的局域网络运营与服务商,为物联网数据信息传输提供更多的支持与选择。
第四是软件设计与应用开发商。主要是针对特定行业应用的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开发企业,包括中间件接口软件,提供专业性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。主要包括平台结构控制系统、网络操作系统、嵌入式操作系统、实时数据库、运行集成环境、信息安全软件、中间件接口软件、组网通信软件等产品开发商。
第五是系统集成商。根据行业特征需求,为客户提供完整解决方案、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流程再造的硬件和软件系统集成厂商。系统集成商的水平与能力,一方面反应了物联网的专业化技术发展水平,另一方面也是影响行业应用和市场推广的重要因素。
第六是运营及服务提供商。主要是为客户提供统一的终端设备鉴权、计费等服务,实现终端接人控制、终端管理、行业应用管理、业务运营管理、平台管理等服务。目前,我国运营及服务市场开放性和资源持有各方的协同性不够,相互信任度不高。未来,随着物联网市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成熟,运行状态、升级维护、故障定位、维护成本、运营成本、决策分析、数据保密等运营管理的需求将越来越多,对运营及服务提供商的要求也将逐渐提高。
第七是用户方。主要是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资源持有者。其对物联网的认知、认可和迫切程度,特别是投资规模、系统功能、技术标准、商业模式、运行维护等决定着市场应用的发展与走向。
以上七大方面构成了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主体,存在着相互关联与协同关系,是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,也决定着产业的市场需求与发展。